9月中旬,据《澎湃新闻》报道,娃哈哈内部流传出的一份通知,引发市场震动。文件显示,自2026年起,公司将逐步启用新品牌“娃小宗”,替代“娃哈哈”的核心使用场景。表面上,这只是一次品牌年轻化的调整,官方解释是“为了维护品牌合规性”。但在外界看来,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权力与利益博弈:宗馥莉为什么要冒险动摇一个国民品牌?而这一步,又会触及谁的利益?“娃哈哈”积累三十余年的品牌认知一旦被替代,消费者需要重新认知“娃小宗”。饮料是快消品,购买决策往往在几秒钟内完成,陌生名字意味着被货架忽视。短期内股票配资门户,市场份额下滑几乎不可避免。对于国资股东和员工持股会而言,这无疑意味着股东价值缩水。
据天眼查等信息,娃哈哈的股权结构相当特殊:浙江上城区国资持股46%,宗馥莉继承父亲的29.4%,职工持股会占24.6%。换句话说,宗馥莉虽是“掌门人”,但并不是绝对控股。与此同时,宗庆后去世后,遗产纠纷浮出水面,据《蓝鲸新闻》报道,杜建英及子女起诉宗馥莉,要求确认股权和信托基金继承权。在这种背景下,“娃小宗”的推出,就显得意味深长。
首先受到冲击的,是浙江国资。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名义上是第一大股东,但这部分国资几十年来几乎没尝过分红的甜头。据《新浪财经》报道,自2008年以来,娃哈哈集团主体利润长期“不作分配”,从2021到2023年,国资分红更是零元。按应得比例推算,这些年国资本应累计获得 30多亿元的分红,却一分未见。原因在于利润并未留在主体公司。2022年,娃哈哈集团主体净利润只有 1871万元,而“宏胜系”等体外公司利润却高达 47.67亿元。换句话说,国资拿着股份,却被架空了收益。如果未来“娃小宗”成为新的增长核心,原本就处境尴尬的国资,大概率将被彻底边缘化。)
第二个利益受损的群体,是娃哈哈的经销商和员工。集团员工通过持股会掌握约 24.6% 股份,但他们的收益同样绑定在“娃哈哈”主体上。新品牌的崛起意味着,他们可能面临收益链条被切断,忠诚度与积极性都会受到冲击。
最后,则是杜某及其子女。按照遗产分割,他们对“娃哈哈”品牌及其收益有潜在的分配权。但“娃小宗”的出现,等于把未来的利润源泉从遗产框架中剥离,间接削弱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与话语权。
可以预见,“娃小宗”的推出,将是一场高风险豪赌。短期内,宗馥莉能以此确立个人权威,削弱国资、员工、继承人对她的牵制。但长期来看,如果消费者不买账,经销商不愿承受额外成本,国资和司法又加强监管,那么“娃小宗”可能沦为失败的品牌实验。
宗馥莉押上的,是娃哈哈三十年的品牌积累和数万员工的信心。赢了,她是彻底的新掌门;输了,受损的不仅是股东和员工,还可能是她自己在市场与公众中的信用。
在快消赛道,品牌就是生命。改名,不只是市场决策,更是权力游戏。宗馥莉能否赢下这场豪赌,还需时间来回答。
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